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经要闻

以法治的力量护航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12-29 14:36:41 来源:《廊坊日报》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法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廊坊中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省市委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上级法院工作部署和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法院工作使命任务,以加强政治建设为引领,以深化司法改革为动力,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全面实施“12345”工作规划,纵深推进“三大工程”,努力争创模范机关,为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贡献法院力量。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系统受理各类案件177431件,审执结144628件,法官人均结案291.22件。廊坊中院受理各类案件19093件,审执结14159件,法官人均结案229.36件,以司法服务保障廊坊高质量发展。


    ●站位全局思考谋划,开启法院建设新征程


    系统制定工作规划,全面统筹法院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和工作要求,系统谋划制定“12345”工作规划,改革推进“三大工程”,树立工作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和方法路径,齐心协力、勇毅前行。


    精准实施“四大活动”,推动工作有序开展。以开展深刻领会“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主题教育为基础,筑牢法院忠诚之魂;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抓手,狠抓司法作风整饬;以争创模范机关为目标,规范机关管理运行;以“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为落脚点,体察社情民意。


    科学运用“四大要素”,实现工作纲举目张。强化“核心要素”,规范“立审执”一体化制度体系,促进审执质效提升。强化“基础要素”,分类推进法庭建设上档升级,司法服务乡村振兴。强化“协同要素”,以机关内部协同凝聚工作合力,以政法系统协同促进市域现代化治理共建共治,以京津冀区域司法协同统一区域司法裁判尺度。强化“保障要素”,做好做优组织、办案、后勤、宣传保障,服务审判执行主业。


    ●坚持防疫办案齐抓,扛起责任使命勇担当


    强化组织领导,及时打响工作调度战。先后出台疫情防控、线上办案、舆情防范工作方案,指导各项工作扎实有序运转。认真调度两级法院科学开展、抓实做细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确保疫情防控和执法办案“两手抓、两手硬”。


    疫情防控期间,全市两级法院累计投入抗疫警力8000余人次。廊坊中院百余名干警参加社区防疫志愿服务,80余名干警和工勤人员吃住在单位,24小时值班值守,与居家分散办公干警联动办案。廊坊中院机关组织募集捐款71310元和价值18300元的防疫物资,支持抗疫。


​​​​​​​    畅通在线渠道,全力打好办案攻坚战。成立5个在线办案保障小组,强力推进线上诉讼服务。搭建互联网法庭、腾讯会议、VPN连接办案系统三大平台,制发推广疫情防控条件下在线诉讼工作指引等三个指导性文件,举办“云课堂”业务培训30余场次,实现疫情防控时期诉讼服务不断线、不停摆。


​​​​​​​    ●强化审判要素,筑牢审判服务保障基础


​​​​​​​    建强人民法庭,夯实司法为民基础。优化全市人民法庭布局,制定人民法庭建设三年规划,打造“一县一品”特色品牌法庭,三河市燕郊镇、广阳临空经济区法庭加快建设一流法庭,推进安次高新区法庭等36个法庭拓展服务功能,三河燕郊法庭建设案例入选最高院《人民法院建设案例选编》。固安柳泉法庭服务城镇化工作成果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    加强核心要素,保障依法公正审判。规范审判委员会、专业法官会议工作机制,强化院庭长审判管理监督职责,加强诉讼程序监督制约和“四类案件”识别监管,防范审判风险。开展“我到基层当助理”调研实践活动,对小额诉讼、劳动争议等类案件审理提出指导意见,统一裁判尺度。遴选23名员额法官,审判业务庭交流轮岗10人,为审判团队注入新力量。


​​​​​​​    突出诉服保障,提升司法服务水平。全面加强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线上一网通办、一次通办,经验做法在全省法院推广。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推行“数字法庭”共建共享,方便当事人诉讼。建立“廊廊坊坊小法官普法园地”,推出《动漫说法》26期,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中国长安网等媒体持续转发。在媒体平台编发稿件5700余篇。


​​​​​​​    ●深化“三大工程”建设,实现法院改革新突破


​​​​​​​    推动制度革新,提升办案质效。率先在全省实行“数字法庭”共建共享,探索“跨域诉讼”机制。采取季度研判、月通报、周调度、日推送形式,强化质效指标动态管理和流程管控。实现一审服判息诉率、被二审发回重审率等弱项指标较去年同期明显提升。执行结案平均用时少于全国平均用时22天,执行工作“3+1”核心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值,上半年廊坊中院执行质效水平进入全省前列。


​​​​​​​    创新多元解纷,擦亮“廊坊经验”品牌。深化“道交一体化平台”运用,实现人保公司系统道交纠纷“零诉讼”。联合探索“七大类”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协助完成市县乡三级行政争议化解机构设置,宣传推广市银保纠纷调委会典型经验,以“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工作机制促进社会调解工作实质化运行,加大“无诉讼乡(镇)村(街)”创建力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以人民法庭服务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为契机,推动立审执工作在人民法庭落地见效。建立“法治副校长”“法官村长”“群众工作室”等特色调解机制,共同防范化解矛盾纠纷。


​​​​​​​    强化开门办院,推进司法民主。坚持开门办院,密切联系群众,接受社会监督。设立代表、委员工作站,吸收专业人才充实陪审员队伍,推进特约监督员监督工作,打造兼职技术调查官“外脑内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司法会商制度,引入第三方组织机构参与案件评查。建立完善院领导调解制度和常态化接访约访制度,强化判后答疑。《动漫说法》普法课堂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法律送到群众身边,获评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品牌。


​​​​​​​    ●聚焦主责主业,发挥职能服务大局


​​​​​​​    严厉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全市法院审理刑事案件3375件。从快从严审结陈继志等恶势力组织违法犯罪案。审理职务犯罪案件15件,圆满审结山西省原副省长、省公安厅原厅长刘新云受贿、滥用职权案。持续开展涉枪爆犯罪、虚假诉讼、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非法集资、养老诈骗等19项专项治理,集中公开宣判电信诈骗案19件58人。


​​​​​​​    规范社会关系,建设法治营商环境。依法审理婚姻家庭、劳动争议、民间借贷、合同纠纷等民商案件89734件。廊坊中院与政府部门、企业联合制定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企业复工复产措施,防范化解风险。落实企业破产府院联动机制,指导中安信兑付欠付职工薪酬3778万元。廊坊中院成立清算与破产审判庭,“办理破产”一级指标综合得分名列全省第一。推进解决金域蓝山、嘉通铭苑等项目处置工作,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两级法院执结案件5.92万件,执行到位金额75.38亿元,为企业执行到位欠款8.4亿元,涉民生案件执行到位金额2.31亿元,为农民工执行到位欠付工程款1.08亿元。


​​​​​​​    加强行政审判,推动依法行政。审理行政案件1980件。建立府院联动机制,规范行政争议化解工作流程,建成市、县化解中心+“一乡一庭”市县乡三级化解点的行政争议化解工作网络,化解行政纠纷267件。中院关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建议被转发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各行政机关参考执行。


​​​​​​​    ●加强队伍建设,争创模范审判机关


​​​​​​​    政治建设引领,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严格贯彻落实《政法工作条例》,履行党组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院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深入开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主题教育,168名干警参加政治轮训,廊坊法院干警荣获全省法院“两个确立”主题教育演讲比赛第二名。22名市委管理干部参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班。廊坊中院积极部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全市法院系统80余名领导干部开展政治集训取得丰硕成果。法院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吸引力不断增强,全体干警举旗帜、铸忠诚、担使命,政治自觉性不断增强。


​​​​​​​    树立良好形象,强力推进作风建设。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和“真抓实干转作风 加快廊坊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廊坊中院党组4次召开调度会,推进作风建设年和大讨论活动,研究落实中院领导班子调研征求社会各界对法院5方面工作35条意见建议。各党支部以党员大会、党小组会议的形式组织全体干警学习文件精神,对查摆出的7个方面27个问题60种表现,按照“三查三看三对照”的要求,以自我革命的精神进行自我评估、自我整改、自我提高,全体干警求实、斗争、奉献三种精神得到明显增强。


    保持清正本色,狠抓反腐倡廉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聚焦审判执行、纪律作风、内部管理等重点方面,开展司法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活动,成立深化正风肃纪工作专班,集中整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5方面17个问题和上级法院审务督察通报的31个司法作风问题,深化正风肃纪工作专班跟踪督导整改,每月通报情况,司法作风明显改进,干警着装规范、言语文明、庭审规范。严格落实“三个规定”月报告、季报告工作制度,保持反腐高压态势,保持法院队伍清正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