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应用推广示范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以下简称“三区”),我市以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任务,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打通“三区”建设的关联点,建设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生态主体的协同进化赛道,重点聚焦在“组织”“课堂”“质量”三个新生态的系统构建上,促进生态群体的互利共生与系统结构要素的优化,形成基础教育发展的新优势,促进区域教育质量的高位攀升,打造区域基础教育新生态。
●建设新平台 构建“组织新生态”
搭建教育管理平台。我市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新基建要求,以廊坊市大数据智慧教育平台为基础,协同相关部门,建好教育管理平台。管理平台以“三模式三系统”为支撑建设,三模式为新管理模式、新学习模式、新评价模式,三系统为学习系统、资源建设系统、管评系统,包括完善学校党建党务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体育、劳动教育,为改革提供政策、机制和资源等系统动力。
利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我市以智慧教育平台建设的十大栏目、九大应用场景为主体支撑,构建集学习、交流、学材、管评于一体的新学习平台和完整的、成体系的校本资源,解决了学生学习受时间、空间、资源限制的问题。
建设专业化研究团队。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主体资源,组建以教研员、兼职教研员、学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500人为主体的专家指导团队。建立专家指导机制,通过“一对N”方式,参与示范区域和学校“全过程”的指导,确保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示范创建工作与市教育局大数据管理平台有效对接,全面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核心团队的研究水平。
●建设学习共同体 构建“课堂新生态”
我市以“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新型教与学模式”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基于自主学习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由整合应用、融合应用走向融合创新。课堂教学与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将新技术与新教材、新课堂、新设计、新评价等有机整合在一起,探索了以“三段五环节”为特征的学习新课堂。
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人工智能为支撑,抓实“教师研修”版块,将“教研理论与教研实践、学科素养与智能素养、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相融合,构建以混合式教研为主模式、以衍生教研场景为拓展的教研新样态,对教师进行分层分类的培训、培养、表彰、任用等提供精准画像,为县(市、区)教研部门、学校教学管理决策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认真组织教师学习通识课程研修、学科课程研修、新课标新课程研修,多措并举,分层培养,促进全市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改经验”版块资源,进行“教师备课应用场景”的实践探索,定期进行网络云集体备课,放大备课组、骨干教师对新教师、弱教师的引领作用。在集体备课中,利用大数据筛选学科大概念、核心知识,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以放大优质教学设计的辐射提升作用。把备课、教研、研修有机整合为一体,做到人人有展示,人人有收获,让教师从此爱上集体备课。
●整体设计数据驱动 构建“质量新生态”
我市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创新为主线(以下简称“一线”)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研协同发展共同体、家长应用实践共同体,推进县、校两级一体化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示范创新发展模式,即“一线三体”信息化支撑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创新模式。
建立由课程、教学、评价和环境要素构成的闭环质量新生态。在课程要素方面,以新时代育人目标为导向,以创新设计的大单元课程资源和信息化学科课程教学范式,保障课程目标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学业发展、课堂实践与素质发展的统一。在教学要素方面,为课堂提供了创新设计的组件式、场景式的教与学资源和名师教学支架,师生利用教学终端和学习终端(应答器或平板电脑)开展发展性评价,帮助教师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学、协作学和创新学。在评价要素方面,课堂即时反馈、教学活动分析和学情学业分析等评价功能,不仅能帮助教师把握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使学生学业水平和核心素养得到持续提升,还能为教研共同体开展精准教研提供现实基础,推动数据指导教学,保障教研质量。在环境要素方面,教育大数据提高了区域整体教学质量监测和协调水平,提高了教育治理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了“市-县-校-科组”四级教师发展共同体,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研磨资源设计和教学范式,促进“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持续优化和迭代发展;建立了教改质量评价标准和运行规范,保障了教改的组织运行、资源投入和机制创新,为教改的持续推进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区”建设构建了由组织新生态、课堂新生态和质量新生态构成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为推动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系统方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互联网+教育”教改模式和实施路径。